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5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乔丹的VRU设备怎么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k_j 发表于 2009-3-9 17:0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接触过乔丹的VRU?怎么样?优缺点是什么?
2#
vru 发表于 2009-3-9 17:0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vru 于 2009-3-9 17:09 编辑

采用液环真空泵进行解吸附的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优点同吸附法,排放标准高,技术成熟。缺点是相对干式真空泵吸附法,它的占地面积和耗能大一些。可以看一下他们的技术介绍。
http://www.vruss.cn/bbs/thread-31-1-1.html
3#
rqq1956114 发表于 2009-3-9 20:56:59 | 只看该作者
我公司生产干式真空泵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性能指标达到进口装置水平,有兴趣可联系,0312-5955012
4#
 楼主| k_j 发表于 2009-3-10 09:3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_j 于 2009-3-10 11:30 编辑

据了解,乔丹已经不做湿法回收,因为当时真空泵所用介质为乙醇,而中国的汽油恰为乙醇性汽油,所以回收的油气会部分溶在真空泵乙醇介质里,乔丹05年开始已经采用干式无油真空泵油气回收技术,800m3/h处理量的能耗为28kw,已经很低,那我想问,吸附法较冷凝法与膜分离法最致命的弱点在哪里?或者综合起来三种方法那种最有效,最经济,希望能提供具体实例数据,谢谢。
5#
vru 发表于 2009-3-10 12:05:10 | 只看该作者
800m3/h处理量的能耗为28kw好像有点夸张吧,应该不是满负荷情况,这是乔丹给的参数吗?
吸附法目前没有什么致命弱点,要不然也不会在国外大规模应用了。
吸附法的主要问题是存在活性炭过热和失效的问题,其中,活性炭过热已经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基本克服;失效的原因很多,只要系统处理的是纯油气,就不存在失效问题,但当油气里混合了其它气体时,会给活性炭带来危害,其中以醚类、酮类危害最大,发达国家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油槽车一般专用,如果油槽车混运化工产品,就存在活性炭失效问题。大浓度水汽(南方黄梅天)对活性炭也有一定影响,但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程序修复,影响不大,如影响严重,也可在系统入口加装一级冷凝装置去除水汽,对降低活性炭工作温度也有好处。
目前来看,最有效、最经济的还是吸附法,具体参数见北京市的报告
http://www.vruss.cn/bbs/thread-35-1-1.html
6#
 楼主| k_j 发表于 2009-3-10 21:29:34 | 只看该作者
是的,能耗28kw是乔丹的参数,那请问控制活性炭产生局部高温的具体工艺是什么?你指的醚类、酮类让活性炭失效是因为活性炭孔堵塞而失效吗?国内有油槽车混运化工产品的情况属实吗?个人觉得国家对这个还是很严格的吧?不然太惊愕了,你提到的系统入口加装一级冷凝装置觉得是很好的办法,国内有具体应用吗?会不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7#
vru 发表于 2009-3-10 22:13:03 | 只看该作者
控制温升的工艺是综合性的,各家有所相同,有所不同,在这里估计不会透露,与他们的技术人员详细交流一下,应该能问出一些来。
醚类、酮类让活性炭失效是因为解吸困难,无法顺利再生导致失效。
国内中石油、中石化的车队估计也没什么问题,社会上的油槽车就难说了。
加装冷凝的方案不复杂,但国内好像还没有具体应用,主要是目前国内水汽问题好像没有严重到要加预冷凝装置的地步,这方面你可以问问乔丹,他们在上海地区有两套系统,用了有个两三年了,看看水汽对他们的设备有没有影响。
8#
 楼主| k_j 发表于 2009-3-10 22:25:50 | 只看该作者
解析困难就是因为醚、酮类分子直径大导致堵塞了吧?中石化的车队不是外包的吗?如果真有混用情况,那太可怕了。。。
9#
vru 发表于 2009-3-10 22:34:59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这么理解吧。中石化车队是从中石化分出去的,管理上比个体户还是稍微正规些。
混用的情况应该不会很严重,不必太紧张,这里只是说有这个可能。
10#
 楼主| k_j 发表于 2009-3-10 23:16:49 | 只看该作者
恩。。。多谢指教,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7-3 20:56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