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造未来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的油企战略转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zfs 发表于 2010-4-23 10: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郝鸿毅 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已出现企稳和复苏态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场信心开始增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逐渐活跃,石油石化市场逐步回暖,国际金融危机基本见底,以经济周期性复苏为标志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已经到来。中国石油(12.35,0.01,0.08%)企业如何把握大势,发挥优势,顺势而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是后危机时代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石油需求增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石油需求快速增长。

  2008年和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分别下降0.6%和1.6%。但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出现了环比回升走势。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由2009年的-1%增至3%左右,2020年前保持年均3%以上的增速。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拉动石油需求刚性增长,2010年开始世界石油需求将由负转正。2020年前,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长将维持在1.2%以上。

  我国国内石油需求也会保持较快增长。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持续较快发展,1978-2009年年均增速为9.9%,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2008年和2009年还分别增长9%和8.7%,预计2010年将超过9%,2020年前年均增长为8%。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由2009年的7619万辆增加到2020年的1.5亿辆以上,城市化率将由2009年的46.6%增加至2020年的60%左右。2009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超过了4亿吨,按照石油消费强度系数为0.5计算,我国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增量在1600万吨以上,预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3亿吨和6.5亿吨左右。

  延伸阅读

  欧佩克在2010年3月的报告中说,预计今年全世界的石油日需求量为8524万桶,比上一年增长90万桶。报告说,对石油行业来说,2009年的石油需求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石油需求一直高度依赖靠各种政府刺激计划支撑起来的世界经济。这些刺激计划对于启动能源等诸多经济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各国政府还能够支撑其经济多久,这依然是个问题。该组织说,如果这种支持减弱,世界石油需求当然会受到影响。它特别指出,如果美国在其经济全面复苏之前减弱刺激经济的力度,有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打击需求增长的多米诺效应。

  欧佩克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情况的预测比美国能源部要保守。该部下属机构能源情报署3月预测说,2010年的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增长150万桶,这比它2月份的预期高出30万桶。它认为,世界石油需求的上升主要是靠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拉动,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2010年的石油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增长。

  石油供应趋紧

  美国《油气杂志》2009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1855.23亿吨。《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数据显示,全球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716.2亿吨,可供开采42年。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石油供给的客观规律是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递减,并最终走向枯竭。从实际情况分析,全球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在多年增长后最近五年已连续处于基本稳定和负增长态势,储采比在1左右运行,资源接替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一年多时间国际油价的低位运行,主要资源国和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减少了19%,产能建设速度明显放缓,石油供给能力进一步弱化。2009年全球石油产量下降3.2%,欧佩克下降8.4%,预计2010年欧佩克石油产量与2009年大体持平或略有减少,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小幅增长。预计2012年后全球石油产量进入高峰平台,2020年后开始出现产量下降走势。

  再看我国情况,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同比下降0.4%;预计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1.93亿吨和2亿吨,远低于国内石油消费量,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由2009年的52.6%上升到2010年的55%和2020年的65%,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延伸阅读

  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者毕罗尔认为,若没有发现新的石油蕴藏,按照当前的需求量水平,常规石油供应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

  2008年,在分析了800座油田的历史产出量变化趋势之后,IEA得出结论:产量已过峰值的油田,至2030年,它们的平均年产量将下降8.6%。毕罗尔说:“即便需求持平,全球每天仍需找到4000万桶新产能——相当于4个沙特阿拉伯,才能抵消供给下滑趋势。”

  雪上加霜的是,受油价走低、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减少的影响,2009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在经历十年的连续增长后出现了首次下降,全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较上年有较大幅下降。削减的勘探开发预算主要集中在开发成本较高的北美、俄罗斯和北海等地区,以及因国有化浪潮外资投资环境较差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采油国。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有20多个原计划实施、投资总额1700多亿美元的大型上游项目被暂停或取消。

  长期油价预测

  在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将震荡攀升,国内油气价格逐步理顺。2003年至2008年7月,国际油价逐年攀升,由23美元/桶升至147美元/桶。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缩水,国际油价快速回落,最低时降至32美元/桶,触底后震荡上升,2009年均价62美元/桶,目前大体在80美元/桶左右震荡。后危机时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持续增长,受石油供需、美元汇率、投机炒作、地缘政治、欧佩克政策、环境保护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油价将呈现短期低位震荡、中期再次走高、长期高位波动的特征,预计2010年均价在70~80美元/桶之间,“十二五”期间为80~100美元/桶,“十三五”期间在100美元/桶以上运行。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和2009年开始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使油气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生态环境成本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策影响加大

  后危机时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有关油气的财税政策、合作条款都会有较大变化。

  随着全球范围油气供需的逐步趋紧和石油价格的逐步攀升,国际油气合作将进一步由资本主导向资源主导转变,一些资源国可能会在前几年国有化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对外油气合作战略与政策,通过修改和颁布法律、调整对外合作合同条款、改变合作模式、提高资源国股权和收益比例、增加税种税率和税额、要求投资方加大对资源国公共事业投资等办法,挤压外国石油公司的利润空间,维护本国国家石油公司利益和主导权,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油气资源的控制,实现国家利益和资源收益的最大化。比如,2009年,伊拉克两轮对外招标均采用服务合同模式,这种方式既利于资源国利用外资尽快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国资源,又使国际投资者不能掌控资源,不能获得油价上扬带来的溢价收益,很可能成为今后资源富集国对外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国家油气政策调整的力度会更大,节奏会更快,包括调节绝对地租的资源税、调节级差地租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和所得税、引入约束性指标的环境税、适应低碳绿色发展的碳税和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配套政策等,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资源税的调整、碳税的征收等话题已经成为行业热点问题。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发布《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征收对象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对石油石化企业将带来巨大影响。

  延伸阅读

  巴西的例子很能说明资源国为了同时达到吸引外资和实现本国资源收益最大化这两个目标所做的思量。为了既能开采深海油田,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油价上涨的好处,2009年8月,巴西卢拉政府宣布了开采深海盐下层油田的新规则。第一,引入“产品分成”合同模式,允许私人公司竞标勘探、开发深海油田;生产的石油属于巴西政府,而私人石油公司将获得一定量的石油或现金作为补偿。第二,成立“盐下层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将代表巴西政府负责确定外国投资者和签署“产量分成”合同,对参加区块竞标的财团拥有否决权。第三,强化国家石油公司的主导地位。针对深海盐下层区块招标,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至少拥有30%的股权,此外,还可参加竞标过程,仍可获得一定股权。第四,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注资。为推动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参与深海盐下层油田开发,巴西政府正评估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注资。第五,设立石油“社会基金”。把政府石油收益纳入新设的国有石油“社会基金”,该基金优先考虑向扶贫、环保和科教领域投资。

  低碳发展趋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化大趋势,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特别是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19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标志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和欢迎低碳时代的到来。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将逐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技术,综合配套低碳发展政策,将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也不容忽视一些发达国家以低碳发展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问题。

  我国也将从法律、标准和政策上积极推进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天然气、非常规油气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逐步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有利于加快发展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面临着低碳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市场冲击、高碳能源逐步趋紧的财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技术挑战等问题。

  延伸阅读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却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启动石化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专家表示,低碳经济的来临对石化产业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80亿吨/年,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回收大约为2.5亿吨,不足排放量的1%,因此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二氧化碳的回收无论物理法和化学法都离不开石化产业的技术支撑,石油和化工领域在低碳经济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国内石油市场呈多元化走势。

  后危机时代,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国际石油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石油产品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特征更为明显,国家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围绕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资源国与消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竞合手段会更加灵活多样,非经济、非传统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会进一步增多,竞争领域不断扩大,竞争环节从终端销售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形成国有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民营石油企业和其他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上游竞争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炼化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东南沿海、华南和西南地区,储运销售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高效市场。

  延伸阅读

  2009年,随着中海油惠州大炼厂的投产,中海油大举进入国内成品油市场。同时,中航油正谋划内陆油品销售;中信、北方工业公司在成品油仓储方面已有突破,下一步计划开展成品油零售业务;陕西延长石油打入陕西高速公路加油系统,并与壳牌联合拓展在陕西和四川的油品销售终端业务等。今后,随着内资外资、国有民营,特别是一些国外石油巨头和大型国有企业加快进入国内石油终端市场,市场竞争形势将会越来越激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5-10 11:29 ,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