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5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jswang 发表于 2010-7-29 23: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swang 于 2011-11-16 19:15 编辑

公司“致力于中国大气综合治理的系统综合设备供应商建设”,专业从事油气回收装置等石油化工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公司于2008年取得了ISO9001:2000、ISO14001:2004、GB/T28001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通过与国内知名VRU生产企业的合作,并联合国际VRU技术领先企业,以其多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全球尽千套以上完整的VRU成功案例为基础,针对中国油气储运系统特点,不断改进VRU工艺和技术,形成了以“活性炭吸附真空解吸”为核心的技术线路。使中国加油站、油库VRU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可靠的运行周期、更好的回报率。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加油站、油库、炼厂、油码头,凭借其完美的工业装置运行数据,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赞誉和信赖。目前,公司的产品涵盖“活性炭吸附法”、“直接冷凝法”、“冷凝吸附法”等多种工艺流程的回收装置,回收装置的油气处理能力最高可达5000Nm3/h以上。
    公司参加了中石油、中石化100多个炼油厂、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的投标、项目设计、产品供应、施工及服务,取得了准确的工业运行数据,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从国内外引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营销、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大型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具有在销售、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
    公司致力于针对油库、炼油厂、码头、加油站等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最佳的回收方案,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将继续与国际VRU技术领先企业和国内军工制造企业建立广泛、长久、全面的合作,形成紧密的商务、技术、生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中国大气综合治理的系统综合设备供应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zhejianghuzhou 发表于 2010-8-1 21:33:18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介绍的具体点
3#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2 02:4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wang 于 2011-11-16 19:14 编辑

2# zhejianghuzhou

]
4#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2 02:4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wang 于 2011-11-16 19:14 编辑

公司对中国油气储运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国内油气储运系统设备、炼油厂、油库、加油站的现状、特点十分了解,因此,我们研发的油气回收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符合中国国情。
1、军工技术筛选高效吸附剂。
贝奇尔公司联合国家军工企业,筛选出国际活性炭权威企业生产的,国内具有唯一供应权的,适合中国汽油成分的高效专用吸附剂,并通过中石化环保研究院专业设备测试表明,该吸附剂表面积大、密度小、解吸性能高,回收率高,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确保炭吸附法的核心技术,大大降低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和维护成本,吸附剂使用寿命10年。
2、无污染活性炭处理技术。
公司在产业化申报方案中拟建立“活性碳回收再生中心”,采用高温蒸汽再生活化方法,使90%的活性炭恢复吸附性能后,再经过筛选、重新包装使用。剩余10%完全失效的炭料,由于微孔内吸附有较多的重烃、胶质等物质,热值较高,用于高效燃煤锅炉,生产活性炭再生活化用的水蒸汽,实现充分利用,消除活性炭不易降解、重烃类污染水源、业主处理零散活性炭困难的后顾之忧,对环境影响将为零。
4、排放浓度达到国标≤25g/m3。
公司油气回收装置的尾气排放浓度均达《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0-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2-2007)指标。
5、 通过了安全防爆合格认证。
6、具备完整的产品性能质量检测报告。
7、符合中国储运系统特点。
 采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兼容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 符合中国储运系统特点,保证装置与系统的适应性,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
 设备布置紧凑,占地少,撬装式供货,保证现场安装不影响甲方正常生产经营。
  
5#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2 02:5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wang 于 2010-8-2 02:55 编辑

炼油厂、油库油气回收装置介绍。
1、工艺流程
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一般由三大组件和自控系统构成。第一组件是两个活性炭床,在生产操作过程中交替切换对进入系统的油气进行吸附及脱附;第二大组件是真空泵,主要负责脱附活性炭床的高浓度烃气,完成炭床再生;第三大组件是喷淋回收塔,其作用是使用新鲜汽油将高浓度烃气回收成汽油;而自控系统则主要负责执行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各种阀、泵的停启指令,从而完成油气从采集到回收的操作过程和数据采集。
2、集气
在装车地点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鹤管进入油气回收装置。在设计上要求所有与回收装置相连接的油品容器都要具备阻火栓保护。在有机气体进入装置之前,先要通过一个滤液罐以确保气体不携带液体进入活性炭床。
3、回收
本设计系统由两个炭床组成,并联安装,通过阀门与进气管线相连接。系统启动后,一个炭床处于“吸附”工作状态,另一个炭床则处于“脱附”工作状态。 当“吸附”炭床内烃气达到饱和状态后,真空泵启动,“吸附”炭床转入“脱附再生”状态,与此同时,“脱附”炭床转入 “油气吸附”状态,如此反复实现两个炭床的交替循环工作,以保证对源源不断进入装置的气体进行回收处理。
4、吸收
炭床内提浓后油气经真空泵进入吸收喷淋塔。烃气自下而上与来自上而下喷淋的汽油实现对流,从而在吸收塔内实现油气的吸收和液化。在炭床再生阶段产生的少量残余烃气通过吸收塔顶部排入进气管线进行循环回收。
5、自动控制
本设计具有全自动操作控制和良好的节能效应。
本套装置控制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a. 电气控制柜:安装在厂区指定操作间内,用来停启和保护电机等;
b. 操作控制台:安装在厂区指定操作间内,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等;
c. I/O系统:远程输入/输系统:安装在油气回收装置撬装底座上。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提供模拟/数字信号(包含电磁阀和其他阀门的关启操作);
d. 台式PC计算机系统:安装在厂区指定操作间内,用来监视并记录整个回收装置的运行状况。
1# jswa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vru 发表于 2010-8-3 09:24:08 | 只看该作者
给个设备现场照片就更好了:)
7#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10 00:04:35 | 只看该作者
加油站冷凝加吸附回收设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12 09:47:50 | 只看该作者
最新油库吸附法油气回收设备
9#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24 23:58:55 | 只看该作者
我公司加油站油气回收设备也在广泛应用
10#
 楼主| jswang 发表于 2010-8-25 00:0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wang 于 2010-8-25 00:03 编辑

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介绍
1、工艺流程
本装置吸附部分由两个炭床组成,并联安装,通过阀门与进气管线相连接。当地下罐压力达到+150Pa时,抽风机自动启动。此时,一个炭床处于“吸附”工作状态,另一个炭床则处于“脱附”工作状态。油气经吸附床时,油气中的烃类被活性炭吸附住,空气则直接穿过炭层,排入大气中。 当“吸附”炭床内烃气达到饱和状态后,真空泵启动,“吸附”炭床转入“脱附再生”状态,与此同时,“脱附”炭床转入“油气吸附”状态,如此反复实现两个炭床的交替循环工作,以保证对源源不断进入装置的气体进行回收处理。由真空泵脱附出来的高浓度烃气经高效换热器冷却后,返回地下罐得以回收。当地下罐压力降至-150Pa时,抽风机自动停止运行。
2、 产品特点
•回收率高、尾气浓度非常低;
•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
•操作简单、全自动控制;
•安全可靠、故障率低。
3、 性能参数
•油气处理量:2~30Nm3/h;
•尾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10g/m3;
•回收率:≥99%;
•噪音: ≤45dB(A)
•总功率: ~1 KW
•总重量: ~500 Kg
•外形尺寸: 长1.2米×宽0.8米×高1.2米
4、 操作说明全自动控制,可无人值守。另外设有手动与自动相互转换。
5、 安全措施
•装置上所有电气、仪表、动设备均选用正规防爆产品;
•静电接地;
•装置所有进出口均设有阻火器;
•故障报警、联锁停车,紧急切断油气。另,现场及操作室均设有紧急停车按钮;
•全不锈钢制作,能耐腐蚀;
•经过了防爆认证,防爆等级:EXDⅡBT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5-10 05:35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