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豆豆飞天猪 发表于 2009-12-31 15:5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自己看看!应该有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0-1-3 16:21:19 | 只看该作者
1 常用油气回收方法简介
1.1 吸收法
又称洗涤法。将收集的汽油油气送进吸收塔内,利用吸收剂(柴油、贫汽油、其他吸收剂)对油气进行喷淋(洗涤),使油气与吸收剂液体接触并被吸收。而后,再采取第二次工艺,即蒸馏或抽真空的方法,将吸收剂中的汽油组分分离出来。
1.2 吸附法
将收集的汽油油气送进吸附罐内,以活性炭或分子筛沸石或硅胶等有丰富孔容的吸附剂,将油气先储存起来,让空气排放。待油气吸附量达到一定程度,再脱附取出油气成分。脱附油气的方法有高温水蒸汽冲刷或抽真空的方式。如果以水蒸汽脱附,脱附的油气混入凝结水中,需要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如果抽真空脱附,脱附出来的只是气态富集油气,要使其转变为液态,还需要采用冷凝或喷淋冷汽油的方法作二次处理。
1.3 膜分离法
膜的种类有玻璃态、橡胶态等多种,膜的分离技术原理主要是“溶解-扩散”机理,即:油气和空气混合气体经加压后送至膜分离器,在对油气有选择性的薄膜上,油气分子首先被吸附并溶解于膜的高压侧表面,然后借助浓度梯度在膜中扩散,最后从膜的低压侧解吸出来,空气则滞留在膜的表面,从而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按照这一说法,油气空气混合气被分离成两股物流,一股贫油气的滞留物流、一股富油气的穿透物流。贫油气的滞留物流作为净化气体排放。而富油气的穿透物流作为回收物。
1.4 冷凝法
冷凝法油气回收工艺是依据汽油油气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参数,采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油气组分产生相变,从气态变为液态,得到液态汽油。冷凝法是一次性工艺就完成对油气的回收利用的唯一方法,而且能够见到可以计量的回收汽油。对于苯类蒸气,由于其沸点都比较高、熔点也都不是很低,容易实现冷凝回收的处理。
2 回收方法之于油气回收适用性分析
2.1 吸收法适用性分析
(1)吸收法若采用半成品油作为吸收剂,要使吸收剂恢复为合格成品油,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在炼油厂可以返回生产装置进行二次处理。但一般输转油库不具备二次工艺处理至合格成品油的条件。
(2) 吸收法需要将成品油作为贫吸收剂循环,大量的成品油要转合格成品油,需要二次检验。
(3) 单纯使用吸收法装置的吸收效率和尾气排放浓度很难达到国家标准的指标。因为吸收法尾气的最小浓度为汽油在操作温度下的饱和蒸汽浓度,达不到国家标准。
(4) 用吸附法作为尾气达标和油气富集手段时,因其尾气浓度较高,活性炭单元设计需要满足规定处理量,其体积规模较大。
(5) 采用膜法作为富集和控制手段时,因其核心技术为膜技术,膜的造价、寿命又会变成其应用的羁绊。
(6) 吸收法要达到规定的浓度要根据入口气体浓度和出口气体浓度,以及吸收塔的理论传质单元高度确定吸收塔的高度,往往很高(15米以上)。塔器很低时,出口浓度不易控制。
2.2. 吸附法适用性分析
(1) 对控制尾气达标排放具有一定优势。
(2) 其入口浓度宜低不宜高。活性炭直接吸附高浓度油气,工况恶劣,容易产生吸附热而增加不安全因素和降低活性炭的寿命。对于大处理量、较高浓度的油气处理单元不适合。
(3) 与吸收法组合工艺时,因吸收法尾气浓度偏高,导致上述本节第(2)条缺陷作用,产生2.1之(4)所述不宜。
(4) 也有部分油气回收治理人士提出与膜法相组合。实际上是两种浓度富集工艺相组合,没有任何变成液相、或回到液相的流程,工艺复杂,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5) 与冷凝法组合时,与冷凝法较低的油气残余浓度相适应和互补,可以作为冷凝法的尾气达标控制单元。
2.3. 膜分离法的适用性分析
(1) 属于一种新兴的技术,对控制尾气达标排放具有一定优势。
(2) 膜分离法油气收集系统需要加压(3~4kgf/cm2)、需要缓冲罐均衡流量和压力,工艺因此复杂且较吸附法增加能耗。对于油气类易燃易爆混合气体加压,存在安全隐患。
(3) 膜元件使用工况条件苛刻,机械杂质需<0.01um,且因大分子烃类沉积堵塞膜孔,使用寿命较短,需要不断更换,需要二次投资。汽油的挥发组分存在较大分子烃类、环烷烃、芳香烃是易于沉积的组分,会加速膜组件老化。
(4) 可与吸收法、冷凝法组成组合工艺。与吸收法组合工艺时,最经济的工艺是将气体的压力增加在吸收塔前端,因需克服部分吸收塔压力降需要适当增大压缩机压力,而气体压缩机在低流量工况时是低效的。与冷凝法的组合工艺中需要将冷凝后的气体回温以气化液滴,防止膜片液体堵塞膜孔。
(5)采用膜法作为富集和控制手段时,因其核心技术为膜技术,膜的造价、寿命又会变成其应用的羁绊,国内缺乏适合油气回收的膜元件,更换膜元件要花昂贵代价从国外进口。即使目前有国内合作机构从国外进口膜材料,在国内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应用的膜组件,成品率低,价格也很难取得优势。
(6) 膜组件废弃后的膜组件尚无合理的处理途径,带来新的环保压力和二次污染。
2.4. 冷凝法的适用性分析
(1) 冷凝法先将汽油油气回收为液态。回收的液态烃可以一定的稳定性单独储存,属于洁净的轻质组分,因缺乏添加剂等调和成分,与成品油各项技术指标比较会有差距。只需将属于少量的回收油输入大量的汽油成品油储罐内,既不会影响成品油的技术指标,还能恢复因挥发而减少的轻质组分和相应的技术指标,如蒸气压和抗爆性。
(2) 冷凝法冷后仍有一定的残余浓度,根据冷凝至冷温度的饱和蒸汽压数据可以测算出冷后的残余浓度。一般油气在-50℃时的残余浓度为70g/m3左右。
(3) 冷凝法处理较轻组分的油气(如C2、C3等)、需要深低温(-110℃),具体可根据具体油气的组分数据确定合适而经济的深冷冷温度。
(5) 与吸收法同属于油气回到液相的手段,组合的意义不大,且出口皆不可能达到国家标准。
(6) 与膜法组合时遇到膜的应用缺陷。
(7) 与吸附法组合实现优势强化,缺陷互补。
3 组合工艺选择
综上几种油气回收方法之于本案的介绍,知道各种油气回收的方法有着不同方面的应用困难。
根据冷凝法可使处理气体的浓度有效降低和吸附法适合于处理低浓度油气混合气的特点,结合航油油气排放的特点,综合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认为油气回收应当优选冷凝+吸附的组合处理工艺。
冷凝+吸附的组合工艺优点总结如下:
(1) 冷凝可以在浅冷将油气浓度降低到很低的浓度,但大流量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5g/m3)时需要功率较大;吸附法只适合于低浓度油气吸脱附。两者结合,优势互补。
(2) 冷凝法在降低油气浓度方面,克服了吸收法因受制于油气饱和浓度为限的残余浓度限制,可以将油气浓度降到吸附法可以接受的浓度。
(3) 吸附剂的发展完全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甚至达到毫克级的浓度控制。充分富集和浓缩油气。是油气富集过程,富集后的油气循环交由冷凝法处理。
(4) 吸附法相对膜法富集工艺,耗材便宜,功耗较低。膜材料由于靠进口,技术被垄断,膜材料昂贵且寿命短,配套设备压力高,且功耗大,导致膜法应应用在油气回收领域受到限制。
4 国内外技术沿革
上述四种方法及氧化焚烧法均为国内外已经采用过的技术。其中氧化焚烧法因为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以及对于回收利用的无意义性,不进行深入介绍。
每种油气回收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对油气回收的认识、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每个国家法规要求及执行力度的不同,都曾被广泛应用过。上世纪60~70年代起,吸附法、膜法在美国,冷凝法、膜法在德国、吸收法在日本开始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的几十年里,各种油气回收方法都在各地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人们对油气回收方法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配套技术的发展,也在随之改变。
我国曾引进过各种油气回收法装置,并在各地试用。国内的油气回收业界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江苏工业学院黄维秋博士在2008年经过各方努力在九江石化建成了国内首套油气回收装置,即国内首套吸收法油气回收装置(中川通大总工程师刘海当时作为黄博士的油气回收方向研究生参与了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亲临了这一历史时刻)。由于当时的国标尚未出台,并且因投资原因影响吸附法尾气处理单元同时实施,虽然是可以处理大部分的油气,其处理尾气达不到现行的国家标准。
2008年奥运会之前,国家加强了油气排放治理力度,强行推行油气回收。在政府执行力和企业资金的双重动力下,在回收产业的巨大市场吸引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试制和生产油气回收装置。大河滔滔,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很多用户在投资体验之后发现:有的厂家在不加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引进一些工艺,借助一些非技术的优势,抢占一部分项目资源,图一时之利。至今,国内的油气回收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油气回收装置都存在不少使用缺陷的案例。
5 工艺路线发展史
根据以上对油气回收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冷凝+吸附的方法是目前最优和最有发展前途的油气回收组合之一。
中川通大致力于油气回收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秉承对社会、对环保、对技术发展、对设备用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技术优先的工艺路线选择理念,坚定地以“冷凝+吸附”的工艺路线作为公司主推技术。同时,又能够为用户量身定做适合的油气回收装置。
公司除了上述的技术支持外,还对冷凝法油气回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总结了多台套现场运用发现的问题,在冷凝法油气回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更有着油气储运、油气回收方面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近30名,在技术研发和生产上有着相当的实力。公司将以冷凝法为基础,不断克服和改进吸附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缺陷,力争打造完美的冷凝+吸附工艺。
3#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0-1-3 16:22:42 | 只看该作者
邹松林早于08年6月,已经离开惠利特公司。
现在在江苏中川通大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4#
nieshihua 发表于 2017-12-30 17:12:4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材料
5#
nieshihua 发表于 2017-12-30 17:13:58 | 只看该作者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0-1-3 16:21
1 常用油气回收方法简介
1.1 吸收法
又称洗涤法。将收集的汽油油气送进吸收塔内,利用吸收剂(柴油、贫汽 ...

很好的材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5-10 02:55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